与往年相比,今年夏天的高温更为凶猛,以心肌梗死为突出表现的心血管病的发生率也更为频繁。心血管病的高发季节通常被认为是秋冬季,为何夏天也会高发?
高温环境对心脏的影响
通常来讲,当气温超过31℃时,身体相对虚弱的人群就会感觉不适;气温超过34℃时,人体的新陈代谢显著增高,各类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心脏病也不例外。高温下出汗增加、血管内容量缩减、血液粘滞;同时全身血管扩张、皮下血管血流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及心脏舒张期缩短导致对心脏本身的供血不足。这一系列因素都会加大心脏的负担,加上高温天气下容易情绪失控、脾气更为暴躁、睡眠不足从而导致以心肌梗死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在高温气候下发生率显著增加,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疾病急性发作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即便是平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人群,包括中青年人群,一样可能突发心脏疾病。
时刻警惕 及时就医
01做好防暑准备
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时刻做好防暑的准备。在中午及下午高温时段尽量多呆在室内,锻炼等活动应当放在清晨及需要晚上气温适当的时候。
02适当补水,注意室内外温差
当存在出汗较多的时候,应当及时、适量的补充水分。另外,如果从高温室外返回空调室内环境时,要注意温差的巨变。一般来讲,温差变化大于10℃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会显著增加。
03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胸痛、出冷汗等不适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心脏病急性发作的症状除了心悸、胸闷、胸痛等典型症状外,还包括出冷汗、头晕、呕吐、上腹部不适等非典型症状,特别是在糖尿病人群中,这类非典型症状的出现概率更高,往往会导致治疗的延误。因此,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吉ICP备2021003756号 吉林省农安荣大医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