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等症状的总称,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辅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随诊复查,大多可有效控制病情。 基本病因 引发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因素多为基因突变。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治疗方案。 引发心律失常的后天获得性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常见生理性因素包括: 因运动、情绪变化等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或因睡眠等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常见病理性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心血管疾病: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全身性原因: 包括药物毒性作用、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神经与体液调节功能失调等; 其他心外器官功能或结构改变: 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卒中等。 典型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伴随症状 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外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1)脑:视力模糊、头晕、黑矇、晕厥等; (2)胃肠道:腹胀、腹痛、腹泻等; (3)肾:尿频、尿急、多尿等; (4)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 01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02 限制热量供给 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是老年患者必须要限制进食的,其中包括动物油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鱼子等,虽然植物油胆固醇含量少,但脂肪含量高、热量高,也应限制食用。 03 限制盐及水的摄入 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04 限制蛋白质供给 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05 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 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06 补充维生素及钙、磷 应供给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07 补充辅酶Q10 辅酶Q10是细胞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能够激活人体细胞和细胞能量的营养,延缓衰老和增强人体活力,提高有机体的免疫力! 一. 定期体检 不要忽视定期体检,很多心律失常患者没有心慌、胸闷等典型症状,是在体检时才发现心律失常的。而暂时没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对身体一样有害,会伤害心脏或引发脑卒中,在严重疲劳状态下可能突然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二. 遵医嘱 发现心律失常后,要按医嘱进行治疗,且不可随意选药,或者病情稍有好转就自行停药,应向医生咨询后再做决定。 三. 运动要适量 对心律失常患者而言,绝不是运动量越大对身体越好,要本着“量力而动”的原则,不可勉强运动或活动过量。中老年人宜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较柔和的运动。 四. 避免冷热刺激 避免突然受到冷或热的刺激,小心感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过低。 五. 勿暴饮暴食 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喝咖啡、浓茶等饮品。 六. 戒烟限酒 不可过量饮酒,同时要戒烟并远离二手烟。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心脏传导异常。 七. 良好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长期劳累是诱发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八. 情绪调节 与人相处宽容豁达,避免情绪波动,不生闷气,也不能暴怒或过分紧张。 九. 原发病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这是预防心律失常非常重要的一环。
吉ICP备2021003756号 吉林省农安荣大医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