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的中医儿科领域向来不乏大师级人物,从前,有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吉林小儿王”的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烈,如今,有被称为“望诊一绝李小孩”的儿科名家李宏伟。
李宏伟1969年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教学、医疗、科研50余年,是王烈教授最看重的大弟子,“宏伟是我最早的学生,也是跟我时间最长最有灵性的学生”,早在1969年,李宏伟就拜在王烈门下,是名符其实的大师姐,甚至王烈后来的学生,都是李宏伟帮着王烈一起带出来的。
师一辈徒一辈,如果说李宏伟是王烈给吉林省的中医儿科种下第一棵种子,那么4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小李医生”变成了今天的“李老”,“李小孩”的名字远近闻名,李宏伟已经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
望诊一绝,
打眼一看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
“来,让李奶奶看看今天吃没吃蛋蛋!”小患者一张嘴,李宏伟就在孩子一张嘴的刹那间看清病情,并迅速作出判断。这听起来很神奇,但却是李宏伟看病的常态。她擅长与小孩沟通,性格开朗,有一颗童心,不管是动画片还是玩具没有她不知道的,大家都喜欢叫她“李小孩”,愿意找她来给孩子看病。
“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小儿病难治是所有中医人的共识,正因为如此,能干儿科的中医,都算得上是中医界的翘楚。小儿为“哑科”,因为小儿“大多还不会讲话,会说话的小孩也往往词不达意。”问诊基本问不出来啥。而且给小儿辨证有“五难”,“小儿脉微弱,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给小儿诊病,稍有不甚,就容易误诊。
“望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里面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之一,“李小孩”李宏伟的“望诊一绝”绝技,与其说是练出来的,不如说是逼出来的,因为在切脉、问诊等方式都不太行得通的“哑科”上面,“望诊”的准确性就非常非常重要了。
“通过小儿面部气色能了解五脏的病变。头额天庭属心,下颏地角属肾,鼻准属脾,右颊属肺,左颊属肝。以脏而论,肝病多青色,心病多赤色,脾病多黄色,肺病多白色,肾病多黑色……”李宏伟一说起望诊就滔滔不绝。精准望诊,除了对《何知此人歌诀》《相面看病歌诀》《综合观面歌诀》这些古法望诊歌诀烂熟于胸,更多的是经验积累。
熟知药性,
跟老师一起上山采药
除了在望诊上堪称一绝,熟知药性也是李宏伟的一大特点。
“知医不知药,死路一条。”这是王烈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话虽浅白,却影响了李宏伟一辈子。王烈给李宏伟上的第一课,就是带着她上山采药。“王烈老师带着我上山采中药,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要求我们准时到,因为采摘中药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每次上山他都知无不言,从采摘、熬煮、制药,都毫无保留讲给我。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不知采集时节……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中药的采摘季节、时间和方法都影响着药效。最终王烈老师发明的白屈菜在治疗小儿百日咳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和老师深知药性有着重要关系。”在后来的行医过程中,有的患者形容李宏伟“用药如神”,这便是得益于最初王烈老师关于“好医生要熟稔药性药效”的教导。
“由于儿童‘脏腑娇嫩’,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上用药一定要谨慎。‘脏腑清灵,随拨随应’,稍微用一点药就能见到效果。”李老的处方特点是简、便、廉、效,用她自己话讲,小方小药治大病。因为熟知药性,李老随口一说,就是一个小秘方,比如藿香,取植株下部叶片3~5片,泡水饮用,对于夏日感冒引起的头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胃腹冷痛等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用新鲜的叶和花煮水给小孩洗澡,可有效预防痱子和疔疮等。
李宏伟教授对于小儿哮喘、小儿厌食、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过敏性紫癜、遗尿、多动症多种儿科疾病均有独到心得。在诸多的儿科疾病中,小儿咳喘最为常见,而且患者往往在治疗小儿咳喘上走的弯路最多。“小儿的病虚证多、实证少,虚实夹杂着多。中医有句话叫‘见咳休治咳’,孩子咳嗽,不要盲目止咳。因为咳嗽不是病,是症状。咳嗽是人体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动作,目的是为了把‘外邪’咳出去。强力止咳的药物会阻断了咳嗽的神经,把外邪却给留在了肺里。这样孩子就落下了病根儿,老是犯咳嗽,还可能引发哮喘等其他疾病。”李老的思路把主要力量放在解决外邪上,然后再考虑止咳,所以李老治咳很少有复发一说。
3岁的小患者李艾,她已经连续两年一入冬就咳嗽了,有痰,但不会咯出,咳嗽后将痰咽下。咳嗽时轻时重,重时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内含黄白相间之痰块。饮食尚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曾遍服儿科常用的中、西成药,均未见效。李宏伟通过望诊,发现小患者右颊发白无光泽,舌鲜红,舌苔白腻,诊断为痰浊恋肺,失于宣肃,遂以泻肺法治疗,以钱乙泻白散为基本方加减,初诊后咳嗽缓解,痰也少了,二诊后继续服药巩固,至今未复发。
泻白散是一剂古方,为宋代中医儿科创始人钱乙所创。李宏伟精研古方,尤其重视钱乙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她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点及小儿体属少阳,邪气极易传变,波及他脏的病理特点,继古人之法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对某些儿科疑难杂症,独辟蹊径,每多巧发而奇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